铜催化酮/亚胺烯丙基化构建手性高烯丙基醇/胺的研究

发布者:朱文博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11

论文作者:徐孟华指导教师:林爱俊

所属学院:药学院二级学科:药物化学


01 导师说

本硕士论文围绕铜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中对映选择性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探索了构建手性高烯丙基醇和胺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论文中分别建立了针对酮和亚胺底物的新催化体系,并结合手性配体调控、双键构型转换以及后续衍生化,系统评估了反应的底物适用性与构型控制效果。研究工作涵盖了实验路线设计、反应条件筛选和机理探讨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逻辑性与完整性。本硕士论文在不对称催化策略、多构型功能产物合成以及官能团耐受性等方面均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尝试,所提出的方法对于手性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高效构建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本硕士论文作者徐孟华同学研究生期间工作踏实,精益求精,善于思考和总结归纳,科研素养高。徐孟华同学在校期间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多项学业奖励,硕士毕业后成功申请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徐孟华在博士阶段继续深耕学业,不断挑战自我,取得更加突出的研究成果。

 

02 作者说

 

  本硕士论文的完成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探索性与挑战性。从课题的前期调研到实验方案的不断调整,再到反应条件的优化和体系的拓展,每一次尝试和突破都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铜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构建手性化合物的方法,在实现高选择性的同时仍面临诸多难题。结合课题组已有研究基础,我尝试设计合成新的手性配体和联烯化合物,构建了一种具有区域与立体选择性的反应体系,并将底物适用范围成功拓展至酮和亚胺类化合物,实现和完成了多样性可控的手性高烯丙基醇和胺的合成。硕士阶段,我不仅提升了合成实验技能,也加深了对反应机制的理解,科研品质和素养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林爱俊教授在课题设计、研究思路和方案的指导。导师办公室常亮的明灯是我科研不断进步的源泉。三年药大硕士求学生活收获满满,幸福快乐。我会将硕士阶段积累的宝贵研究经验转化为持续努力的动力,在合成化学相关领域继续深入探索,发光发热。

 

03 硕士论文简介


   手性高烯丙基醇/胺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中,是重要的结构单元。本硕士论文聚焦聚酮类天然产物中手性高烯丙基叔醇优势骨架,以简单易得酮类化合物为原料,采用廉价铜作为催化剂,开发了一类对映选择性与区域发散性可调控的烯丙基加成反应体系。通过使用不同手性配体,分别实现了支链高烯丙基叔醇以及直链Z-式高烯丙基叔醇的高区域选择性及对映选择性合成。此外,通过钯催化双键异构化策略,直链Z-式高烯丙基叔醇可转化为直链E-式高烯丙基叔醇。产物中烯基硅烷和烯丙基硅烷片段可直接参与多种类型反应转化,进一步丰富了化合物的官能团多样性。此外,本论文还开发了一类铜催化亚胺与联烯参与的烯丙基化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手性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

 

学术成果

本论文围绕铜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探索了构建天然产物和药物中常见手性高烯丙基醇和胺的合成新方法。主要成果包括:

构建了一种温和高效的铜催化反应体系,以酮与联烯为原料,不同手性配体调控作用下,高效构建手性支链高烯丙基叔醇和直链Z-式高烯丙基叔醇类化合物;

钯催化条件下,将Z型产物高效转化为E型产物,从而实现从同一原料出发、一步合成结构多样的不同化合物;

产物中硅基官能团(如烯丙基硅烷或烯基硅烷),可通过进一步转化引入氟、氧或功能碳链等,丰富官能团多样性;

开发了一类铜催化亚胺与联烯参与的烯丙基化反应体系,高效合成光学纯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

通过多种控制实验,深入探究反应机理,总结归纳出反应区域、立体以及对映选择性控制因素;

完成克级放大实验和天然产物结构修饰;

本硕士论文为手性高烯丙基醇和胺的高效合成以及相关天然产物和药物片段合成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