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亲和侧流免疫层析平台的构建及其体外诊断应用

发布者:朱文博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10


论文作者:吴鹏程指导教师:鞠艳敏

所属学院:药学院二级学科:药学


01 导师说

   

   吴鹏程同学作为我的首届研究生,他身上闪耀着优秀科研工作者的诸多特质。

创新精神是他最鲜明的标签。其论文的核心突破在于创新性地采用苯硼酸小分子替代传统抗体,不仅显著提升了检测性能,更大幅降低了成本。这一开创性构想的诞生,源于他海量的文献积淀、严谨的理论推演,以及我们持续的思维碰撞。

吃苦耐劳是他的科研底色。作为实验室侧流免疫分析技术的拓荒者,在毫无经验积累的困境中,他直面无数挑战:曾因设备短缺,每日往返三小时奔赴外校实验;为攻克技术难关,辗转南京、苏州多地企业求学。每一步艰辛,皆化为成长的基石。

坚持不懈是他破局的关键。课题验证阶段,因对技术细节的生疏,纸基易磨损等微小因素屡致实验失败。他从未言弃,在反复试错中抽丝剥茧,终将曲折淬炼为成功的曙光。

超强执行力加速了他的蜕变。他始终主动同步研究进展,思路一经验证便全力投入实验,于研二下学期在分析化学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文章。此后三年,他持续深耕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3项,交出了一份耀眼的学术答卷。

机会终眷顾有备之人。研三伊始,他即斩获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入学资格。如今他在清华开拓新域,执着追索心之所向,我欣喜地见证他在新领域再绽华彩。

吴鹏程的故事印证着:道阻且长,行则必至。愿这份坚守与热忱,照亮更多科研征途上的同行者。


02 作者说

2020年,我怀着憧憬踏入中国药科大学,加入鞠艳敏老师的课题组攻读硕士学位,自此扎根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之路。回望这段旅程,是在不断的实验探索、深度思考与艰难突破中,逐渐明晰并坚定自己方向的三年。

初入实验室时,我内心满是忐忑。幸运的是,我融入了一个科研氛围严谨、生活氛围融洽的课题组大家庭。鞠老师与师兄师姐们非但没有因我基础薄弱而疏远,反而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支持与鼓励。正是在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帮助下,我成功开发了捕获抗体非依赖型硼酸亲和侧流免疫层析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体外诊断领域。

硕士三年,如同一场精心培育的蜕变。它不仅打磨了我的实验技能,锻造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更在一次次直面实验的反复与生活的起伏中,教会我以从容之心拥抱挑战。在这里,我收获的远不止实验技能、学术成果与科研素养的全面提升,更有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同窗情谊和真挚友情。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赋予了我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永不言弃的勇气和信念。  挥手告别这段满载收获的时光,我将怀揣这份由知识与信念熔铸的礼物,踏上新的征程。

 

03 硕士论文简介

即时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疫情防控、药品安全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于侧流免疫层析技术的即时检测中,探针合成、目标检测物识别、传感模式设计、场景应用开发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基于“合成多功能新探针,开发识别新策略,创新传感新模式,开拓应用新场景”的研究思路,探索开发硼酸亲和侧流免疫层析技术,并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尿路感染诊断以及糖蛋白肿瘤标志物监测等生命科学领域。


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多功能纳米探针的侧向流动免疫层析技术的开发。在探针和传感元件的设计制备、生物传感机理分析以及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学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以及Talanta上发表SCI论文4篇,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